書法
寫字的姿勢與執筆方法
來源:未知作者:sems發布時間: 2013-05-09 11:29【字號:大 中 小】點擊:
正確的寫字姿勢與執筆方法,不僅形象美觀大方,也有助于把字寫好,不可小視。
一、寫字的姿勢
寫字的姿勢很重要,姿勢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能否寫好字,還關系到身體健康。特別是青少年,正處于發育階段,不正確的書寫姿勢,便可能導致難以糾正的壞習慣,甚至影響身體的發育。
寫字不僅是運用幾個指頭的問題,而且需要指、腕及配合貫注全身的氣力。在書寫中針對字的大小和條件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姿勢。 ’
寫字是全身各個部位相互配合的整體過程,也是全身之功集于一毫的運動過程,如果沒有眼(睛)、心(腦)、手三者的緊密合作,是寫不好字的。
要寫好字,就得將全身的功力通過臂、腕、指灌注到筆端,使筆力借墨毫達于紙上。怎樣實現這個目標呢?那就須有最佳狀態的寫字姿勢,因為“心”正才能身正,身正才能筆正,筆正才能鋒正,鋒正則為中鋒,中鋒乃筆法之首則。
根據一般寫字的實踐,寫字大體有坐勢、站勢、蹲勢三種。
1.坐勢
寫不太大的字一般用坐勢。坐勢的基本要求是:“頭正、身直、臂開、足安”八個字,也就是這幾個部位相互配合好,才能舒適、協調、得力。
頭正:就是頭部端正,稍微前傾,不要歪斜。這樣視線正,下筆才看得準,有利于把字寫端正,也可防止損傷視力。
身直:就是身子要坐端正,兩肩齊平,腰部挺直,胸部自然張開,保持精神振奮。另外,胸部距離桌子里沿有約一拳左右的空間,這樣既能自由舒暢地呼吸又能稱心如意地活動,因而有利于寫字。
臂開:就是兩臂自然撐開,左手按紙,右手執筆,這樣兩臂均衡,寫字就可揮灑自如。俗語云:“寫字要拉開架勢”即是此意。
足安:就是兩腳要自然放平,穩踏在地上,兩腳之間分開的距離應因人而異,以自身舒適為度。當然過寬過窄都不好,更不要將兩腳交叉或踮起腳尖,或翹起二郎腿抖動著,或把腳蹬在前后左右的桌、凳的橫木上。這樣就可以使下肢得力而能運上氣力來,所謂“全身力量到毫端,定氣先把兩足安”是有它的道理的。
2.站勢
站勢的要求是:頭俯、身躬、臂懸、足開。
頭俯:就是頭朝前微俯,與紙面保持適當的距離,即能通觀全部,又感到頭顱舒適。
身躬:就是上身微前傾,腰背稍彎躬,“力發乎腰”,肩帶動腕,用盡腕力,使盡筆勢。但身子彎得要適當,以進退靈活,伸展自如為原則,這樣可使筆勢奔放,氣韻橫生而兼顧全篇的行氣和章法。
臂懸:就是肘腕俱離桌面,整個手臂懸空,筆勢來往,自然開張。注意左手要按在左面紙上比運筆處稍高的地方,這樣有利于行筆。
足開:站立的兩腳要自然分開,或兩腳與肩等寬平行,或左腳稍前右腳稍后,反之亦然,要視書寫者習慣而定。“力發乎腰,其源在腳。”這樣,身體上下協調,便于發揮臂力,同時提領全身之氣,縱意抒發。
3.蹲勢
有時所寫的字幅較大,桌面不夠用,就要放在地上采用蹲勢來寫。蹲寫時,左腿蹲曲略后,為上肢展開留出余地;右腿蹲曲稍前,右膝屈于胸前左右手之間;右臂懸肘運筆,左手按地為支柱。寫前要預定好字形結構,胸有成竹,然后再蹲下來揮筆書寫,要一氣呵成。
總之,無論哪一種姿勢,運起筆來只要全身各個部位感到舒適、輕松、自然靈便,書寫得力且能持久即為佳勢。這也可以說是寫字姿勢的基本要則,不按這個原則去做,有可能使字歪斜,時間久了也有害于健康。
二、執筆的方法
寫字在有了正確的姿勢之后,就應懂得和掌握執筆的方法和要領。晉衛夫人《筆陣圖》云:“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執筆得法,則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若不得法,則使轉不靈,握運無力。所以,元鄭子經《衍極·天王篇》云:“夫執筆者,法書之機健也。”
關于執筆的方法,前人有“執筆無定法”之說,這里主要介紹大多數人寫字的實踐和歷史上沿襲下來比較準確而切實可行的一種方法,叫做“五指執筆法”(見圖5—3所示)。

1.五指執筆法。是用“按、壓、鉤、頂、抵”五個字來說明五個手指的作用。
按:指大拇指的作用。“拇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拇指前端出力,緊貼筆桿內方,指頭上方稍稍傾斜而上仰一些,拇指中節略弓彎而非死板伸直,力的方向由內向外。
壓:是食指的作用。“壓”字有約束的意思,食指與拇指捏緊筆桿后,用食指第一節斜而俯地出力,貼住筆桿外方,筆桿在食指第一節與第二節交接處,使力方向由外向內,與拇指互相配合,把筆桿控制在兩指之間,加以約束,以便發揮寫字運行的“主力”作用。
鉤:是指中指的作用。拇指、食指已將筆桿控制住了,再用中指的第一節彎曲如鉤的在食指下方鉤住筆桿,以加強食指的力量,在寫字時,起由外向內鉤的作用。 ,
頂:是無名指的作用。無名指在中指的下方,用指甲下端和肉連接的地方貼住筆桿后右方,使筆向上行。注意,此處的“上行”,即平面內的上行筆,并非空問內的提筆。
抵:是小指的作用。抵是墊著、托助之意,就是小指緊靠無名指,起著扶助無名指的作用。因無名指力量不大,不能獨自頂住中指向內鉤的力量,所以還得小指抵托在它的下面以輔助無名指。
五個指頭執筆,各有其作用。它們結合在一起,內外上下,力量衡勻,緊集中心,運筆就可以四方八方,伸展自如了。
宋蘇東坡《論書》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因此,無論哪種執筆法,只要不違背人們正常的臂、肘、掌、腕的生理習慣,又能充分發揮出毛筆的特殊功能,就可稱為好的執筆法。
2。執筆要領
要使五指執筆法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還須掌握如下要領:
指實掌虛:五指合理分工,各司其職,把筆管穩定在一個可運轉的圓周中心,充分發揮從前后左右凝聚的指力,協同作用,為中鋒用筆和多種運行技巧提供條件,這就是指實。字之“骨”“生”于指,“指能實,則骨體堅實而不倚。”
五指關節外凸,無名指和小指不能摳,使掌心自然形成一個空間(俗說可容一個雞蛋),這樣手指靈活運轉,達到書寫便利自如而不僵持的目的,這就是掌虛。“掌者,指之所以展伸也。…‘掌虛,則運轉便宜。”要做到掌虛,還必須執筆淺,即所謂“足踏馬蹬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則易拔動也。” ,
掌豎腕平:掌豎,就是把手掌豎起來;腕平,就是腕與紙平。掌豎腕平有密切關系。沈尹默《書法論叢》云:“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懸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夠自如運用。”掌豎腕平,則筆直;筆直,則鋒正;鋒正,則運轉自如。這樣寫出的點畫四面勢全。
高低適當:執筆高,便于揮運;執筆低,較為穩定。然而,如果執筆太高,則筆鋒浮滑,跳躍不穩;倘若太低,則伸展不暢,局促笨拙。
執筆的高低,可視書體不同和字的大小所需運轉的幅度而定。一般而言,寫小字執筆較低,離筆桿下端一寸許;寫中字,運筆的幅度較大,執筆稍高,離筆桿下端二寸許;寫大字運筆幅度更大,執筆須更高些。寫正楷,執筆宜低些,以便筆力穩健,結字嚴謹;寫行、草書,執筆可稍高,以便行筆流暢,掌握行氣和章法。
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中介紹了一種確定執筆高低的方法:即書寫落筆之前,先用筆向空中畫個圓,所要寫的字,以不超過這個圓的范圍之外,就說明這時執筆的高低合適。初學者可以參考。
松緊適度:蘇軾曾說過:“作書不在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執筆松與緊各有千秋。執得緊些,適于書寫沉著有力的筆畫;執得松些,輕便靈活,寫出的字灑脫。一般說來,執筆以松緊適度為宜。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云:“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且執筆太緊,筆會顫抖,手易疲勞。但也不宜太松,太松了筆力用不上,難把“一身之力”通過肘、腕、指注入筆端,則筆力輕浮軟弱。所以,執筆妙在恰合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