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章
以學習者為核心的兒童藝術教
以學習者為核心的兒童藝術教育觀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
來源:少兒美術雜志作者:李正火發布時間: 2012-11-21 10:40【字號:大 中 小】點擊:
“教育者須對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于他的上帝(佛祖)一樣……我斥責那班以教育為手段的人!我勸勉那班以教育為功利的人!我愿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
——朱自清在春暉中學的演講《教育的信仰》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開始了一場全新的課程改革。其中,以一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經亨頤校長為首,聚集了夏丐尊、朱自清、匡互生、豐子愷等大批文化、教育、藝術名流,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創辦春暉中學,并實施的一系列“純正教育”、 “愛的教育”、 “美的教育”的課程改革,掀起一場“教育救國”的熱潮。
歷史,是最好的課堂。 董妍老師開課第一張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張老照片,應該不失為一道好茶。
這張照片她夢了多少回,思想了多少遍,不是你我一時能猜透的。 “那是九十年前的一所學校,我是從這所豐子愷大師曾經教過書的學校走來……”——帶著這樣懷舊的情懷,這般親近大師的優勢.她一下走進了當下愛做夢的男生女生.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接下來,她用自己的水彩作品引領,用豐子愷先生極為喜好的詩性話語,拋出探究的話題,懂得參與的調度,如往常課堂積累的機智,將學習的主動權交付給了全體學生.掌聲一次次響起,課堂滿是愛意與詩性就不奇怪了。
“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沒錯!一開課,她就用有如此文化厚度的老照片,如此緣分,給課堂時空劃亮了新一輪中學課程改革和新一代藝術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當年春暉的又一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在含淚翻譯《愛的教育》時明晰和不斷告誡過,可又有多少美術老師在平常的課堂真實擁有? “缺少了愛的課堂,如無水之池,任四方形也好,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虛空。”然而真正的愛,不是“臨時抱佛腳”能賽前大突破的。因此,常見華麗的課堂,干枯的心。
董妍老師以自身在這所學校非同尋常的體悟與思考.握著與眾不同的教育情結的燈盞,讓平常的高中美術課堂自始至終流淌著真情之水。除了廣大學生對她特別的愛,難以想象她不收一個需要家教的高考生,執著于課堂教學。沒有從心底涌動對“春暉”的向往,沒有像先生那樣做一個純粹美術教師、藝術教育者的信仰,是很難堅守的。也因此,課堂上她的微笑特別純正,課堂上她的神情特別無礙。賽場的課堂里.她那份自信,那份純粹,那份敬畏,迅速帶動了學生,感染了賽場的評委專家和觀摩老師。這不是“燈盞”散發的光華,是什么?
有時.我們人站在課堂上,還不明白為什么在上課?
有時,我們迫切追尋超越課境,且不明波瀾起伏為何?
你說,最好的教案設計,最好的團隊護航,心無信仰的明燈,究竟有誰突破了心靈深處的那方黑暗7
優課,是帶著愛上路,是信使的心靈自覺光亮演繹,是自然造化的般若舍利。
有愛的課堂總能“如云入妙”,自然升華為五彩藍圖。自從董老師在去年紹興市優質課比賽又一次榮獲一等獎回來,我碰到她的第一時間就問: “知道為什么臨時上《東北風光》一課也能輕松取勝?準備好了嗎,接下去帶著什么課題素材去和全省美術教師一同探討與分享?”
“沒有啊,李老師!我想都沒有想過。這次又是急急忙忙去紹興比賽(上虞高中美術選拔賽時,她確實是臨時被學校領導通知參加的。因為她曾經參加過一次賽課獲過紹興市第一名我擔任市音樂美術教研員時期,一般學校都換新的老師。但春暉中學目前只有她一個美術老師,不去就意味著放棄。)我只是開心地去見見大家.玩玩上上.沒想到還真選上了。不好意思啊,到省里上什么沒想過,
還早呢!”
“不早了,一課一人生啊。”我幽默地笑著,她卻收了笑容。
“一課一人生?那我得好好學著做一個像豐先生那樣有藝術志趣的人呵。快,我們還是去小楊柳屋喝茶!”她又一次陪我和幾個美術老師走向學校后門邊的名人故居。
“李老師,你一空就來這里是為什么?我也常來這里走走,每次進豐子愷、夏丐尊、朱自清先生們的故居,我董妍就有上課的激情在涌動。”東北人向來直爽.有藝術家的稟賦和性情。
“我是未朝圣啊!每當學校教學使我心煩意亂時,我就會想起這里的大師們,他們為什么辦學,為什么投身教學改革,為什么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最終都成就了自己?我想找到他們智慧教育的腳印,明澈生活的心燈。”
“我們一起找!說不定在你們還沒有找到前,先生們照顧我這個遠道來的姑娘,送給我這盞明燈了。哈哈!”她擁有孩子般的率真。于是,她上豐子愷漫畫這課不需要苦備“不隔”的童心。
春去秋來,葉落茶香,白馬湖依舊寂靜清冷。
我忙于學校管理及生活的雜事,上虞教研室劉均波老師帶領的藝術教學團隊忙于和董老師一起找……
直至紹興陸 黎教研員,紹興市部分美術骨干教師,部分市內外特級教師都協力尋覓那盞課堂的明燈。
照亮課堂,照亮學生心靈,照亮未來藝術人生的燈盞哪這么容易找見?
這個北方姑娘不放棄,不拋棄,如當初來南方做一個普通美術老師一樣執著,一樣率性,一樣融情。
天意也好,緣分也罷, “機會常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一點沒錯。
其實,這燈盞早在她的身邊,在她和學生的心間,只是它還沒有被自己堅定的信仰覺醒罷了。
她帶著“白馬湖”的楊柳、湖風與新月來到了浙江義烏。
我本無法到賽課現場.心中多么期待能第一時間感受她的課堂。因為,她的課不是背教案。學生的思維出奇得多讓人意外,她即刻生成的藝術就有多精彩——這就是教學“高手”的過招。
我愛品味這般活課堂。
“天意憐幽草”,我市局辦公室突然在本次賽課前一天發出通知.告之我市本次小學教育工作會議的校長們做好外出開兩天會的準備(我市小學從來沒有安排過到外地開教育工作會)。一打聽,地點與時間都和本次賽課地相合。 “好一個緣緣堂聚會。”
課前,大家見到我都驚訝地笑了,我知道豐子愷先生最明白其中的緣分。
當課件隨悠揚的音樂,如詩如畫呈現當年豐子愷、弘一法師,張大干、葉圣陶、何香凝、朱光潛等大師們這條始終溫存著滾燙腳印的煤渣小路,我等看到了董老師第一次和哥哥從長春來到春暉中學前.站著不相信這是她夢中的春暉“校門” (當年看見兩根電線桿上用一根銹鉛絲掛著校牌,學校早改走南邊大馬路。但至今還保存著經校長題寫的老校牌),以為被騙,呆呆地站著不走,但又含淚不舍回北方的難忘情景。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藝術老師創作寫生的技能,我還激動地看到了模糊虛化的先賢們那教育救國的點點星光,更有一個年輕的春暉女美術老師對教育、對藝術春天般的深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花?……”為什么我和李力加教授等一部分聽課老師的眼里始終都飽含著熱淚7為什么課堂開課不到三分鐘,那幫整天被考試考花了眼睛的現代學子,迷茫的眼神瞬間煥發出青春生命的蓬勃光華7
“藝術!”這就是藝術,這就是藝術課程、美術教學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燈盞效應。
作為曾經的藝術教研員現任校長,也作為曾經的高考生的家長,我的心隨課堂藝術散發的魅力自然光亮興奮起來。
我站起來不停拍下課堂的精彩互動,李力加教授到外面不停地擦淚花、仰頭……
原來優課,無需過多的程式與教條,尤其是作為“藝術”的教育,課堂隨時需要照見“藝術”的慧光。只要我們的心中.還堅守與捍衛著藝術教育信念的燈塔。
感謝豐子愷先生,感謝他的導師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感謝經亨頤、夏丐尊、蔡元培等一代代高舉智慧明燈的先師。
希阿榮博上師說過: “盡管我們依然褊狹,依然不知珍惜,卻有人依然持佛陀的智慧明燈,在無盡的夜里等待為我們照亮前路。如果我們還是錯過,他說:他會停留,他會再來,直到我們不再錯過。這就是上師的慈悲。”
這就是名師的力量!他再次來了,慈悲地來到了我們中間。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干學萬學學做真人。“哪里有什么死化課堂模板、教學方法、課堂條規?放下一些過多的“文字游戲”、 “高空指揮”和“貢高我慢”吧。
隨著教學互動,學生全體參與的熱情高漲,課堂幾次漫畫體驗作業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有效教學”如豐子愷漫畫那樣,掌聲不斷。
不要錯過, “把心打開”,光亮瞬間普照大家的心頭。
我們就在如此輕松與自在的氛圍里,和董老師引領的學子一起,透過豐子愷藝術人生,走向純正、簡樸、素心、慈悲的藝術樓層.直往那“最高三層的精神世界”。
課,因此變得高格,跳出了一般知見與色界.直抵“五蘊皆空”的靈性本源。
畫中有話,詩中有思。你在課堂中讀到了嗎? “春華秋實,老師,我發現了自然與生活也是豐子愷的老師。”
互動是藝,藝在互動。你看到學生用簡約不簡單、貼切更貼心的藝術體驗,投入體悟與創作實踐的神情。我再次熱淚滿眶一心一旦被光明打開,哪里還有墻的阻礙。
教育,源自心靈喚醒與智慧引領的自在放飛的藝術!
此刻,課堂“可看”, “可讀”, “可品”。問題生成與答案辨析都來自學生。課堂時時“清風明月”,每每“悲欣交集”。掌聲,再次掌聲!
于是,課堂進入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師生生命成長的春華秋月般的禪境。
一花一草.一圖一語.是如此自然入課,自在印心。青春的心頭開始流淌如詩似畫的符號,新的漫畫誕生了……
你愛學生的一笑一惑,學生愛你的詩意課堂,一個又一個教學環節的推進與美妙生成,一幅幅漫畫,一篇篇散文,一片片原生態純凈無瑕的心空被學生們破解和創造了……
望著課堂上即刻呈現的學生創作的漫畫,讓我等照見的不僅是創造力的閃光,更有禪林茶香、清香幽遠的藝術生活萌動。
明白了,課前董老師為什么戴起白手套捧著那套書。課堂隨“護生”推向審美的新高潮,于是,課堂也升華到藝術“精神”與生命“本性”的樓層了。
讀懂了,豐子愷為什么吃素。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我們需要這游園驚夢般神圣的體驗。
“會心無所不在.無處不在。”在傳遞豐子愷兒童相漫畫的燈盞中,在探究先生生活微笑與悲切的筆墨里,在你我翻開《護生畫集》仰望的課堂上,董妍和高二(8)半班(分借半班學生給她.另半班由其他老師展示)尋覓著屬于自己的燈盞。
我忽然望見課堂的“黑白”在變。不!是生命內外,那一抹人性的色彩在殷殷生發。
“禪是一支花。”課堂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 “轉”到“見山還是山”的色彩漫畫時空。這不僅僅是豐先生在戰亂過后生活多彩的寫照,不完全是繪畫創作條件和環境變化改善后的必然結果。我從課堂上照見一一認定是豐先生禪悟后,找到了精神生命不滅.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那盞燈,于是,人性原野在小小的紙張上悠然漫寫,綻放成不朽的“吐納英華”!
當下,一朵朵心花在悄然綻放,一道道慧光在絢麗燦然,生命美學通過漫畫手法而訴說……
“我們的課堂終究能教給學生或留給學生什么?”多少年后,大家還會記得這堂課嗎?記得曾經透照萬物平等,生命同體,慈愛護生的人性燈盞再次光華嗎?
課堂,到此留給學生與觀摩者一杯清涼的“茶”.一組值得品悟的畫。
帶著思悟,走出課堂,擁抱生活,一起妙悟!
我記起于丹講過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寺院,里面供奉著一個精致的花崗巖小佛。通往它的臺階,就是和它采自同一山體的很多花崗巖。善男信女都走過這些臺階去虔誠膜拜這尊佛。這些臺階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氣憤,說我們本是花崗巖兄弟,憑什么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呢?那佛平和慈愛地說: “因為你們各位,都只有四五刀就上了各自崗位.而我,千刀萬剮,終于成佛。”
我們甘愿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在平常的課內外,為尋覓“那盞燈”而被千刀萬剮嗎?
不再錯過,值得感恩!
明快智慧的課堂,有明燈。那不是一堂堂所謂完的教學“傳銷”和謀篇布局的“作業”在無數暗夜盲目奔波。慧明自覺的課堂,是干百回藝術文化的品讀與經營,千百堂日常課堂的修正與提煉,千萬年生命輪回的碰撞和升華,化作“一支花”,將慈悲的片片落英,飄向課堂的每個角落.帶去人世間的情味,帶走藝術生命中的妙有,喚醒與啟亮你我本性的覺悟,直至恒久不息的明亮。
“大家太愛我了,我還可以上得更簡約、大氣、明白些。只到劉老師,李老師所希望的70%。”反思促成長。她說沒有可能,要不請這些學生坐下來談談聽課感受與建議多好。哦.經家的好姑娘,真智慧!是應該少聽我們的胡亂評說,學生們的感受與建議,才是你不斷思悟、有效修正與快樂前行的教學明燈。
白馬湖夜色闌珊,茶香彌漫,星光相應。
寒夜,課為心燈。
上一篇:學生美術觀察習慣培養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以學習者為核心的兒童藝術教育觀
以學習者為核心的兒童藝術教育觀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